课内外结合对小学生进行基础美术素质教育
研究报告
西南交大子弟小学 车林
一、课题的提出
有识之士曾经提出:“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善的教育。”它概据了美育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而美术课正是小学阶段对小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途径,是一门必修的艺术教育课程,它对于陶冶情操,启迪智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当前,素质教育的实施为艺术教育开辟了广阔的前景,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艺术教育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然而,在美术教育中有些问题仍十分突出。譬如:长期以来人们自觉不自觉地习惯于用一些属于专业美术教育的模式和要求来看待普通学校的美术教育。在教学中相当普遍地存在重视美术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忽视美术对学生心灵的滋养、情感的操练和审美情趣,审美能力的提高;重视大型的、有声势的、有橱窗效应的集中的美术表演活动,忽视最基本的课堂教学的落实、建设和加强;重视少数特长生或所得尖子人才的选拨、培养,忽视面向全体学生扎扎实实的艺术施教;重视教学及活动中显性的结果和成绩,忽视在教学及活动中实现隐性的育人功能等,这些问题和扭曲现象的形成,就是对基础美术素质教育缺乏全面的理解。因此,教师应树立对小学生进行基础美术教育的观念。
小学美术教育其目的在于通过向学生传授浅显的美术基础知识和简单的造型技能,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爱国主义情感和良好的品质意志;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形象记忆能力、想象力和创造能力,是对小学生进行一种全面的素质教育,其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正如梁启超先生所言:“我们所进行的美育在于造就一批可以创造美和享受美的人,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文明的发展,学生对美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这就使如何利用现行大纲的计划安排的有限时间,让学生具有热爱美、懂得美、进而具备按照美的法则、规
律去创造美的事物、美的生活、美的社会的愿望、追求和本领,摆上了重要议程。一方面需要加强教师自身修养、努力提高专业素质、文化素质和思想素质,另一方面需要勇于探索、勇于实践、勇于改革、努力从过去纯知识技能传授的旧观念、旧思想中解放出来,寻求课内外有机结合对小学生进行基础美术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二、研究的设计
(一)研究目的
1.研究对小学生进行基础美术素质教育课内外有机结合的内容、方法及途径;
2.开展各种教法实践,探索总结各种成功方法及经验;
3.通过课题研究、全面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和良好的品质、意志及观察能力、形象记忆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树立学生的民族审美观。
(二)研究对象和周期
1.研究对象:(1)西南交大子弟小学94级全体学生(原40人现47人);
(2)课内外结合对小学生进行基础美术素质教育的内容、方法和途径。
2.研究周期:
三年(1996年3月—1999年2月)
(1)准备阶段:(1996年3月—1996年8月)
(调查情况、分析对象、专家指导立项)
(2)实施阶段(1996年9月—1999年2月)
(课堂和第二课堂同时进行,各有侧重)
(3)总结阶段(1998年9月—1999年2月)
(研究报告、工作报告、学生作品集、教师论文、经验文章等)
(三)建立机制
1.领导、监督、管理机制
校长:来金素
副校长:杨红
总务主任:何珍昌
科研主任:刘兴林
2.研究指导:
金牛区美术教研员:敬衍熙
3.研究人员:
主研:车林 小学美术高级教师
辅研:李琳(班主任)
三、研究过程及具体作法
(一)准备阶段
1.认真学习教育科研理论,不断提高自身教育科研素质。
(1)学习《全国学校艺术教育规划》、《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纲要》、《全面素质教育手册》及柳斌关于素质教育的讲话及文章等,明确了当前教改的方向和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才是真正的高素质,认识到美育对提高人的素质的重要性。
(2)学习有关教育科研理论,增强科研教改的意识。初步掌握教育科研的一些知识、方法,明确了开展教育科研是深化教改的必然结果,是进一步提高质量、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由之路。
(3)学习有关美术教育理论,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2.充分做好准备工作。
(1)召开家长会,获得支持;
1996年3月5日,为今后课题能顺利实施,专门召开了一次家长会,因为此课题在实施过程中,许多地方需要家长给予支持和紧密的配合。会上给家长们讲解了该课题的实施方案和今后具体实施的一些构想,家长们一致表示今后会密切配合学校搞好研究工作,并给予支持。
(2)进行问卷调查,进一步熟悉了解研究对象(40人):
你喜欢美术吗? 你参加了美术
课外学习吗? 你参加了哪些
课外美术种类的学习? 你了解我国民间
美术工艺吗? 你想学习我国民间美术工艺吗?
喜欢 一般 不喜欢 参加 曾参加 没有 线描、儿童画、版画 了解 了解一点 不了解 非常想 想 不想
26人 10人 4人 10人 12人 18人 0 19人 21人 26人 10人 4人
65% 25% 10% 25% 30% 45% 47.5% 52.5% 65% 25% 10%
调查结果分析:
以上调查结果说明研究班学生中没有参加美术课外学习的同学占了45 %,就是参加了的同学,所学内容也比较单一,仅线描、儿童画、版画三种绘画内容不利于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从以上的调查可以看出,仅17人,47.5%的学生对我国民间工艺美术了解一点,且知之甚少,52.5%的学生完全不了解,而我国的民间工艺美术内涵深厚,品种繁多,可以用它来培养学生诸多能力,同时继承和发扬我们的民族文化。从调查表中还可以看出,65%的学生对民间工艺美术抱以极大的兴趣,课题的研究应加以充分利用。
(3)准备研究过程中所需的一些资料:
a. 购买中外美术作品欣赏(幻灯片200张);
b. 购买适合于儿童阅读的课外美术书籍132册;
c. 定做用于阶段性展览的展板8张,画框60个;
d. 购买教师教学研究所用书籍、资料。
(二)实施阶段
1. 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兴趣。
(1)参观学习开阔眼界、拓展思维、提高审美能力;
时 间 地 点 内 容 效果(目的)
1996年10月2日 西南交大图书馆 郭少波老师个人作品展 让学生认识和体验艺术美
1996年12月3日 四川省展览馆 “府南河、母亲河”儿童作品展 让学生鉴赏同龄小朋友的画,学习表现美
1997年 成都市熊猫基地 蝴蝶标本 让学生认识生活美并能体验美
1998年5月 西南交大图书馆 西南交大人文学院学生西双版纳体验生活作品展 开阔学生眼见,学习怎样创作
1999年3月25日 成都市月亮湾 智能机器人 开阔眼见,拓展思维,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2)校园写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造型能力和形象记忆能力。
内容
学期 地 点 写 生 内 容 目 的
三年级
(上) 校美术教室
校美术教室
校小花园
校美术教室 仙人掌和仙人球
静物写生(课内外)
风景写生(课内外)
给同学画漫画像 让学生掌握观察的方法,抓住事物特征,一对事物整体观察,二要刻画细节。同时培养学生以线造型的能力,从平凡的生活中发现美的能力。
四年级
(上) 校美术室
校操场
校美术室 画自己的书包
精细描写(画自行车)
画自己的玩具
五年级
(上) 校园 平视的房屋(课内外)
俯视的房屋(课内外)
盆花写生(课外) 学生在写生中进行取舍处理线条繁与简的关系,进一步学会观察。
六年级
(上) 校操场
校美术室
校美术室 劳动的动态
物体的结构
长方体、立方体、圆柱体的透视现象 通过写生,让学生观察、掌握和表现物体的透视变化和结构关系,掌握人物动态要领。
(3)学习民间工艺美术,培养学生的民族审美意识。
民间工艺美术是民族艺术的母体艺术,在它的身上积淀着历史、哲学、人类学、美学等多方面的深厚的内涵,表现出鲜明的民族精神和气派。引导学生喜爱民间美术并涉足其中,动手绘制,不但可以学到很多美术知识、技法,发展自己的美术能力和审美意识,还可以直接感受民族民间文化的内涵,激发培养热爱祖国、热爱乡土的思想感情。
(4)举办阶段性展览,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在课题实施过程中,于1997年元月举办第一阶段学生作品展,于1998年元月举办第二阶段学生作品展,阶段性展览的举办,既有利于师生共同总结前一阶段的经验和不足之处,又为下阶段课题研究的深入提供了依据,同时,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以更大的热情投入下阶段的学习中,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
2.拓展教材,丰富第二课堂教学内容,激发学生潜能的发挥。
第二课堂教学内容紧紧围绕教学大纲所安排的“欣赏、绘画、工艺”三大部分来安排,三部分混合编排,课内外之间相互渗透,相互补充,又各有侧重。
内容
学期 欣 赏 绘 画 工 艺
课内 (重点) 二课堂 (重点) 课内 (重点) 二课堂 课内 (重点) 二课堂
三年级
(上) 壁画《双飞天》
绘画中的风景 介绍郭煌壁画 线描 漫画 泥工 拼贴画
三年级
(下) 《千里江山图》
绘画中的人物 欣赏中国山水画 中国画 中国画 拼贴画 民间工艺美术
四年级
(上) 《捣练图》
绘画中的静物 欣赏中外
人物画、中外静物画 线描 版画 图案 民间工艺美术
四年级
(下) 《昂蒂布的夜鱼》
祖国工匠师的杰出
创造 欣赏中国古代工艺品 儿童画
水粉画 主题创作画 利用废物做玩具 民间工艺美术
五年级
(上) 《卢舍那佛》
绘画中的日常生活 欣赏自然景观及中外
著名建筑 素描 水粉画 纸工 民间工艺美术
(1)加强美术欣赏,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和激发学生进行艺术创作的热情。
二课堂欣赏内容的选择,紧密结合教材内容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补充、拓展,在研究过程中,我是这样来操作的:
a. 由老师主讲,介绍画家生平及分析作品,引导学生欣赏;
b. 由学生分析讨论后,主动评画;
c. 写出欣赏评论或感受;
d. 欣赏名家名作,也欣赏同龄学生作品,还欣赏同班同学作品。
(2)绘画部分,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a. 在学生掌握一定绘画知识的基础上,加大儿童创作画的比例;
b. 儿童创作画的内容更为广泛,手法更为新颖,有彩笔画,蜡笔画、水粉画、中国画、版画、线描、电脑绘画……等;
c. 在绘画中加强心灵美的教育,命题画创作内容多为培养学生爱祖国、爱劳动、爱学校、表现儿童的美好生活,表现人与人之间美好的情感。如《升旗》、《过个有意义的生日》、《环境保护》、《春游》、《绘画日记》、《我给同学画张像》、《我最亲近的人》等。
(3)工艺部分增加民族民间工艺美术,培养学生的民族审美意识。
课内传统工艺内容:染纸、剪窗花、做风筝、缠粽子、绘制京剧脸谱。
课外(二课堂)传统工艺内容:扎染、蜡染、绘制彩陶、丝网印刷、绘制挂盘等。
a. 教材中较为简单的手工内容,由学生自学后总结,教师补充学生的总结,并辅导学生操作完成;
b. 新知识、新技法由老师主讲,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完成;
c. 课内外内容紧密结合,安排教学内容。例第七册教材《美丽的头巾》一课,课内按教材要求,学生学习基础知识后在纸上画出设计的头巾,课外(二课堂)用蜡染的民间工艺美术完成头巾成品,学生从纸上设计到完成成品的制作。
3.举办阶段性展览,及时反馈信息、深化教育。
在课题实施第一阶段、第二阶段后,举办阶段性展览,并召开家长会,从家长这个侧面调查了解学生经过前一阶段的学习所产生的变化,及时反馈信息,以便下一阶段更进一步有的放矢地实施研究,也对下阶段研究计划的制定提供了有力的依据。家长反映,学生学习美术的热情高涨,感觉孩子成熟了很多,能力有了提高,他们主张学校多组织观看展览,写生等一类的活动;赞成带孩子出去,接触大自然,体验生活,搞一些有益的活动。
(三)总结阶段
1.回顾研究实施过程,总结经验教训,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工作报告。
2.总结提练,撰写经验文章和论文。
3.整理编写《课内外结合对小学生进行基础美术素质教育的内容、方法及途径》。
4.收集整理学生作品集。
5.组织学生写收获或感受。
四、研究的效果
1.培养了学生的民族审美意识,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通过对工艺部分民间工艺美术的欣赏,学习,到动手制作完成,培养了学生的民族审美意识,并将这种意识带到了自己的创作中,这点我们可以从学生的作品中看出。例在图形色彩方面,学生前一阶段的作品较多的是现代流行的图形和色彩,而后一阶段的作品,受民间图形色彩的影响,作品中更多的是极为浓重强烈的对比色彩构成和极为典雅的调和色构成,有的作品绚丽多彩,有的作品蓝白相间,有的作品热烈喜庆,而有的作品朴素而健康……,并且作品中民间图形的借鉴也越来越多,因为学生感受到了它的美。
学生在学习的同时,了解了我国民间工艺美术源远流长,内涵深厚,品种繁多,受到外国艺术家的珍视,学生为本民族有这样的艺术魂宝而感到无比的自豪和骄傲。
2.全面提高了学生的审美素质,培养了爱国主义情感。
通过三年的学习,学生学会了认识美、体验美、鉴赏美、表现美:
(1)学生学会了欣赏美术作品,有正确的审美观;
学生由过去不懂得欣赏美术作品,到现在能写出简短的欣赏评论,不仅能从一个方面,还能从多方面、多层次赏析作品。
(2)能认识生活美和艺术美,有一定表现美的能力;
虽然美就在我们身边。但学生并没有发现,通过学习,学生懂得并善于去发现、体验生活中的美、大自然的美、人与人之间情感的美等。能理解客观现实和艺术表现、懂得从生活中提练素材、内容并把它表现出来。
(3)通过主题画创作和欣赏课的学习,培养了学生爱国主义的情感。
通过对中国四大石窟,尤其是敦煌石窟的介绍,中国名家名作的赏析,以创作课如《升旗》、《画画祖国的古建筑》等的学习,培养了学生爱国主义的情感。
3.增强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民间工艺美术,需要学生动手操作,在一次又一次的实践中完成自己的工艺品。在实践中学生会遇到许多意想不到的问题,遇到问题必须通过分析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重新实践,解决问题。例在扎染学习中,学生先学习了扎(捆扎、叠扎、缀扎等)的方法后,开始扎,然后染,有的同学染出了美丽的花纹,有的同学却染成了一片色,有的很多地方没染上,为什么?学生通过分析得出结论,扎不能扎得太松,也不能扎得太紧,太松染成一片色,太紧染不进去,同时总结出不同的扎法会产生不同的花纹。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实践的能力得到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加强。
4.学生的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得到提高。
在课内外紧密结合的绘画部分的教育中,有很多课采用写生的方法,在写生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去观察,重点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形象记忆能力。现在,学生不仅在绘画中去观察,还善于观察身边的人和事,观察生活中美好的事物,体验美好的生活和情感,并把这些创造性地表现到自己的作品中,这在学生的创作画中我们可以看出,例《我们爱劳动》、《我给妈妈做道菜》、《地球妈妈哭了》、《保护森林》等。
5.教师的科研意识增强,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教师投身于教改科研中,更深切地体会到我国当前的艺术教育需要一批勇于开拓,勇于创新的教育科研人员。通过三年来的研究,教师在研究过程中,教育教研的能力、教学水平、理论文化素质均得到锻炼和提高,同时为今后搞教育科研积累了一些经验,奠定了基础。
五、研究成果
1.研究方案,研究报告;
2.学生作品集;
3.教师的经验文章及论文:
① 《谈小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获四川省97年美术论文评选二等奖,并发表在市教科所主编的《铸造心灵》一书中。
②《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途径》获成都市96年美术论文评比一等奖。
③ 《直观教学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运用》获成都市96年美术论文评比二等奖。
4.教师在赛课各种活动中获奖:
① 研究课《美丽的头巾——蜡染》获四川省第四届青年美术教师赛课一等奖;
②《蜡染头巾》范画获金牛区98年教具制作优秀奖;
③研究课《夏天的树、秋天的树》获金牛区第三届青年教师赛课一等奖;
④研究课《渐变中的美》获金牛区片区献课一等奖;
⑤参加成都市青年美术教师三项技能评比获一等奖;
⑥作品《秋》《金色的米亚罗》参加金牛区师生书画展获一等奖、三等奖;
⑦参加金牛区师生书画展获优秀辅导员称号;
⑧被评为金牛区骨干教师;
⑨《蜡染头巾》范画获金牛区98年教县制作优秀奖。
5.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美术活动获奖情况:
? “萌芽杯”绘画大赛中1人获二等奖;
? 参加中国少年儿童第二届美术书法大赛美术类1人获二等奖;
? 参加四川省文化艺术交流活动1人获美术作品一等奖;
? 参加1996年四川省国际儿童画大赛1人获金奖;
? 参加“巴蜀少儿画”现场竞赛表演1人获特等奖;
? 1999年参加中国四川国际儿童画大赛1人获铜奖;
? 参加海峡两岸儿童画《我的梦》比赛1人获佳作奖;
? 参加第九届《双龙杯》少儿书画大赛2人获银杯奖;
? 参加“乐百氏”杯第六届亚洲三国儿童画交流展1人获金奖;
? 张雯同学的美术作品参加99中国——日本儿童画联展;
? 张雯同学的美术作品参加“首届世界儿童画展”入选到孟加拉国;
? 盛开同学获书画三段段位;
? 孟鋆同学的美术作品入选在日本展览的中国儿童画展览;
? 孟鋆同学的作品多次参加在瑞士、印度举办的中国儿童画展览;
? 参加国际少儿航空绘画比赛1人获优秀奖;
? 参加第八届《双龙杯》全国少儿书画大赛1人获优秀作品奖;
? 参加成都市第二届“母亲卡”设计比赛1人获优秀奖;
? 参加“小星星杯”东方少儿书画大赛1人获优秀奖;;
? 盛开同学的美术作品入选“迎接第43届世界乒乓球赛中国天津国际儿童绘画书法大赛;
? 参加金牛区“国土杯”书画大赛1人获二等奖;
? 参加金牛区“国土杯”书画大赛我校获组织奖;
? 参加“迎澳门回归招贴海报”比赛我校获团体三等奖。
6.自编《课内外结合对小学生进行了基础美术素质教育的内容、方法及途径》。
六、研究的结论
1.《课内外结合对小学生进行基础美术素质教育》课题实施成败的关键在于领导和教师。
(1)只有领导重视,给予物资配备、物质上的支持,在课题实施中监督和指导,课题才有可能获得成功;
(2)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教育科研的水平和教学的能力,不断加强自身的修养,勇于开拓,勇于创新,同时教师要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敬业精神;
2.对小学生进行基础美术素质教育,课堂和二课堂是主渠道,各种活动是载体,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
3.课内外结合对小学生进行基础美术素质教育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全面素质的提高。
4.课题的实施需要得到研究班学生的家长和班主任老师的支持和配合。
七、问题的讨论
1. 课题《课内外结合对小学生进行基础美术素质教育。的实施周期可更长一些,从二年级到五年级或一年级到六年级。
2. 研究资料缺乏,教师进行研究的时间有限,需占用大量的休息时间仍感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