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原站栏目 >> 教育教学

《养教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学习能力的研究》研究报告

发布时间:2018-11-01      点击次数:

培养教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学习能力的研究

——《构建学习型组织培养学习型教师》子课题

研 究 报 告

承研单位:西南交大子弟小学

研究人员:来金素 刘兴林 杨 红

课题来源:金牛区“十五”教育科研课题

一、课题的提出

21世纪是信息技术为先导的信息社会,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生存方式和学习方式。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基础教育必须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把信息技术的应用与教育观念的更新结合起来,努力实现信息技术教育与各学科教育的整合。因此,肩负历史重任的教师就迫切需要提高信息素养,增强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学习的能力,以便充分利用现代化手段去收集、整理、选择和运用信息,为教育教学服务。

适应教育发展的需求,在全校开展《培养教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学习能力的研究》,符合我校的实际:

(1)是我校金牛区“九?五”规划课题《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课堂效益》(已结题)的延伸,旨在保持我校课题研究的连续性。该课题的研究目标“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提高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和水平,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是一个长期目标,我们试图通过本课题的研究逐步实现。

(2)有效利用我校的信息资源优势。本校地处百年名校西南交通大学校园之中,校园网、局域网已在各个领域开通,学校和教师个人配置了先进的信息设备,电脑已进入各办公室、教室和教师家庭,通过家(教师)——校(小学)——校(大学)信息网络与互联网互联互通,信息资源尤为丰富。

(3)多年来通过学习,学校教师具备了一定的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学习的能力,并初步学会了运用信息资源为教育教学服务,但也不可避免地存在能力和水平参差不齐的状况,部分教师在信息资源与学科教育的整合方面需要提高,少部分教师还不善于利用丰富的信息资源。

因此,我们试图通过课题研究,寻找一条有效途径,既充分利用现有信息技术资源,又能帮助教师提高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学习的能力,进而优化教师的教育行为。

为此,我们提出了课题。

二、课题内涵、目标及内容

(一)课题内涵

培养教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学习能力,是指通过构建信息化学习型组织,即通过不断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来改革组织本身的组织,培养教师利用以计算机为主的现代信息技术,提高教师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的能力。

(二)研究目标

通过课题研究,构建信息化学习型组织,探索培养教师运用信息技术提高学习能力的有效方法和途径,增强教师收集、整理、加工信息资源并与学科教学进行整合的能力,从而优化教师的教育行为,提高课堂效益。

(三)研究内容

(1)构建教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学习的组织。

(2)培养教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学习能力的方法和途径。

(3)培养教师收集、整理、选择和运用信息的能力。

(4)形成现代教育网络系统,创造信息教学的模式:单机进课堂→多媒体网络教室→校园网→区域网(西南交大)。

(5)建立新型的教师队伍,使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成为自觉的学习者。

三、研究对象、方法及原则

(1)研究对象

本校教师40人,按教师年龄和水平分层实施。

(2)研究方法

学习研究法;

行动研究法;

经验总结法。

(3)研究原则

主体性原则:充分发挥教师主观能动性,主动探索适合教师实际的操作策略,使教师成为研究的主体。

活动性原则:在先进理论的指导下,以各种有效的学习活动为载体,探索提高教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学习的能力。

一体化原则:学习活动和学校常规管理有机融合,整体提升管理水平和教师队伍素质。

面向全体的原则:本课题面向全校所有教师,培育良好的学习氛围,为教师的培养创造条件和形成良性机制。

循序渐进原则:本课题研究是一个长期的艰苦的过程,学校将根据本校特点和情况,重点突破,循序渐进。

四、研究措施与步骤

(一)研究措施

(1)理论储备:通过学校课题组宣传、动员,使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激发学习热情,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成为自觉的学习者。并通过系统培训,使教师学习现代信息技术,掌握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2)硬件建设:完善学校现代教育网络系统,通过建立单机进课堂→多媒体网络教室→校园网→区域网(西南交大),创造信息化教学的模式。

(3)调查研究:课题组实施问卷调查、教师座谈及深入课堂听课等活动,了解我校教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学习并转化为教育行为的能力,为课题研究提供可行性和现实性依据。

(4)教学实践:教师学习能力的提高,最终应转化为优化教师教育行为,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学校将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育的整合,开展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观摩课、展示课、说课和评课,参加校、区、市级赛课等活动。

(5)成果交流:在全校培育相互学习的氛围,教师制作的优秀课件、软件及有关的经验文章或论文及时在教师中交流、推广。

(6)过程管理:重视研究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及时反馈、调控课题的实施。

(二)研究步骤

课题从2000年12月起至2005年7月。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00.12~2001.7)

组织研究人员、实验教师,成立学校课题组,论证课题;在教师中广泛动员宣传,分析现状,统一思想认识;组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学习现代信息技术;收集整理研究资料,撰写课题方案。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01.9~2004.7)

①修改、完善课题方案,并有目的、有计划地实施。

②改善学校现代信息技术的硬件设施,建设多功能教室、网络机房、校园网,与西南交大区域网互联互通。

③教师学习网络知识、网页制作,利用个人微机上网查询所需信息,收集整理教育教学有用的信息。

④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育的整合,在学科课程中渗透课题研究内容。

⑤阶段总结,校内交流,成果推广。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04.9~2005.7)

收集、整理、分析、总结实验研究资料,形成研究成果;进行实验效果自测,形成自测报告;撰写研究报告、工作报告,汇编课题《研究成果集》;申请结题。

五、研究成果

在总课题组的正确指导下,通过本校课题组的努力探索和全校教师的积极参与,认真贯彻落实研究措施,基本完成本课题研究计划,取得了初步成果。

(一)完善学校现代教育网络系统。

课题立项后,根据课题研究的需要,学校投入资金,建设并逐步完善了学校现代教育技术网络系统,通过建立单机进课堂→多媒体网络教室→校园网→区域网(西南交大),创建信息化教学的新模式,实现学校、家庭和社区的互动。

(二)教师树立了终身学习的观念。

在现代社会中,对于每一个人来说,学习是生活、学习是工作、学习是一种责任,学习是创新的基础和途径,学习是人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知识经济的到来使学习、工作和生活融为一体,个人成长与组织绩效融为一体。

教育工作者,应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断加强现代教育理论学习,学以致用,在积极能动的工作中体验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我校通过建立信息化学习型组织,形成系统组织的学习机制,在改变陈旧落后的传统教育观念的基础上,树立以人为本的终身学习理念,使信息化学习型组织本身形成“吐故纳新”的良性循环系统,不断吸纳教育内部和教育外部的新知识、新信息,并加以实践创新,以一个开放的、不断创新的学习组织机制来保证学校整体、和谐的发展。

(三)确立了建构信息化学习型组织的策略。

学校组织的主体是教师,造就一个学习型的教师团体,是建构学习型学校组织的关键。 我校建构信息化学习型学校组织的策略是:

(1)营造学习的环境和氛围。 “学习”已经成为当代社会生活的通行证,也是参与社会竞争和自我发展、自我超越的必需的能力。学校营造一个学习的环境和氛围,是引导教师发展成功的有效手段。我们努力变革教师的工作生活方式,营造浓烈的学习气氛,创设“我在学,你在学,他在学”的环境,让每一个置身于学习组织的人都感受到学习是多么重要,进而形成一种内驱力,主动地学,自觉地学,使学习成为生活的重要部分,不断地更新知识结构。学校成为学习化组织,他求新,我求新,人人在求新,为此,学校调整了管理机构,成立了师训(继续教育)处。负责教师学习、进修、培训工作,加速学习型教师队伍的形成,进而改变着教育现状,促进教育现代化的历史进程,适应教育现代化的需要。

(2)确立学习的目标和要求。 建立团体学习的机制,致力于改善思维的品质,发展共同远景。学校把“学习化”作为教师管理的重要举措,强化教师的主体意识、科研意识、创新意识,教师既是教育者,也是学习者、研究者、创造者,制订了现代教师培养目标和要求,提出完成“四个转变”(即由职业型向事业型转变,由应试型向育人型转变,由单一型向复合型转变,由经验型向科研型转变),使每个教师努力有目标,检验按要求,并要求干部先行一步,骨干紧跟一步,教师紧随其步。我们提出了3年完成20万字的读书笔记目标,提出了“五个一”的要求,即一书、一卡、一笔记、一随笔、一信息库,又提出了争做教育专家的“每天八个一点”要求,即学习一点,设计一点,研究一点,记录一点,体会一点,总结一点,改变一点,提高一点。总之,明确的目标要求,为造就一支学习型的教师队伍指明了方向,有效激发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3)提供学习的条件和机会。 学校是教师学习中心,因而要尽可能地为学习提供良好的条件和机会,对此我校全面给予支持,保证足够的经费,安排学习的时间,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鼓励广大教师多学习,为培养学习型教师服务。

(四)构建信息化学习型组织,提高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1)构建了教师信息化学习型组织。

课题组统一部署,构建“教导处(教科室)——学科中心教研组——年级组”的学习网络,学校行政、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齐上阵,以传、帮、带、师徒结队等学习形式营造学习氛围。

针对教师的个别差异,急教师所急,想教师所想,课题组制订行之有效的培训思路和策略。形式上坚持“通识培训与学科培训相结合”;“集中培训和校本培训相结合”;“模块培训和菜单式培训”相结合。学校围绕教师继续教育计划,将信息技术培训与继续教育有机结合。我校结合课题进行的“Internet未来教育培训”和“中央电教馆教学资源学习”培训都体现了这一特点。

另外,教师还不耻下问,向信息技术能力较强的学生虚心请教。到现在为止,我校参训教师突破100人次,菜单式培训分4个阶层普及率达80%。

(2)培训依托活动,寓教于乐

为了进一步提高全校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学校紧紧把握教师的心理需求,组织开展了深受教师欢迎的学习活动。

例如,随着学校宽带接入,校园网的建成,学校领导未雨绸缪,于同期开展了信息教育的技能技巧培训;教师们结合课堂教学,自制了多媒体教学课件,丰富了学校的教学资源包;中青年教师全员接受了有关网络知识的培训,学习了Frontpage、Dreamweaver等网页制作技巧,制作出各具特色的个人网页、班级网页、部门网页。学校完全依靠教师,在短短的一个月时间里,自主建成了网站。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使教师看到了自己的潜能,也品尝了成功的喜悦,逐渐转变了观念,领会出终生学习、自主学习的内涵。

在培训时,采用“案例讲座式、互动参与式、观摩研讨式”等自主性培训方式,使广大教师将培训中认同的教育教学理念落实到教学实践中,内化为自己的教育行为。

(3)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提高。

通过课题研究,教师由强制引入到自觉进入,由会简单操作到能简单制作,不同层次的教师具备不同层次的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的能力。通过培训,组织教师学习网络知识,教师运用互联网进行学习的能力得以提高,教师收集、整理、选择和运用信息的能力增强。

(五)内化教师信息技术学习行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课题研究过程中,由教科室牵头,通过分批培训、教学观摩、典型示范、经验推广等各种途径,有效地提高了广大教师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能力。同时,加强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的整合,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最终将教师学习行为内化为教学行为,服务于教育教学。我校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后,将获取的知识和能力应用于日常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适时恰当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丰富了教学手段,使学生愉快地进入教学情景,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全面调动了学生的求知欲,并将抽象的概念形象化、静态知识动态化、知识系统化,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益,如:

◆语文——互动拓展阅读教学

语文互动拓展阅读教学,是学生就语文阅读教学中某一阅读素材相关的主题,搜寻更多的阅读材料加以整理与阅读,拓展学习内容,并延伸学习时间、学习内容,从而对该素材描述的事件所处的大背景,或者某个特定的视角形成自己的认识,进而加深课堂阅读素材的理解。具体过程如下:

①创设情景,明确方向。教师借助制作精美的课件,把学生带入课文中的情景,并适时让学生明确拓展阅读的内容、方向,选择出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性事件或问题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如学习《卢沟桥的狮子》,教师事先在网上下载相关内容,做成一个网页作为学习导引。课堂上通过演示,帮助学生们明确进一步的学习视角与主题,并鼓励学生在课后做进一步探究,搜集更多信息。

②主题搜索,制作卡片。在搜集的过程中,随时制作电子读书卡片,记录素材,将相关文字、插图有机结合。这是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有关线索,进行自主解决所面临问题的过程。这一过程的展开可以贯穿学生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等不同的时段与活动类型。在《古诗三首》的拓展阅读中,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在网上寻找相关信息。

③协作学习,归纳整理。每个人搜集到的信息还是分散的,为了让学生们共享信息,引导学生将各自搜集的资料加以归类,并以小组的形式进行交流、讨论,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加深每个学生对主题的理解。如在《卢沟桥的狮子》阅读教学后,教师引导学生开展以“抗日战争”为主题的拓展阅读活动,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归纳整理收集到的资料,有的依据抗日战争的起因、发展和结束这一时间线索进行整理,有的从人物、事件、自然地貌等角度进行归类整理。通过归类进而领会了《卢沟桥的狮子》这篇课文所包含的意义,学会了从图片、数据等具体资料加以印证。

④展示观点,效果评价。在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学生展示各自的认识与看法,通过不同观点之间的相互交流,加深对拓展阅读主题的认识。

网络环境下的语文互动拓展阅读教学,计算机和网络像笔、纸、书本一样,成了学生主动学习的一种工具。网络信息资源的海量化、种类繁多和时效性强的特点较好地解决了阅读材料问题。网络特有的超文本链接方式、强大的检索功能,使得学习者可以更为高效地检索有关信息,并获得信息判断、筛选等能力的锻炼。网络交互性为阅读者提供了更为开放的互动对话,并尊重每一个独立个体的发言权。这样,整个学习过程突破了狭小的教室空间与短暂的课堂时间局限,开拓了学生的视野。

◆数学——问题驱动式教学

数学学科的问题驱动式教学模式,就是数学教师从自己学科的角度来研究如何使用计算机来帮助自己的教学,把计算机技术融入到数学学科教学中,就像使用黑板、粉笔、纸和笔一样自然、流畅,把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有机整合起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益。数学学科的问题驱动式教学模式包括以下几方面:

①信息技术与学科内容相整合。网络可以拓展教材,如教学《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时,课前教师安排学生自己上网搜集有关数据,他们搜集到丰富的材料,有某两个星球之间的距离,有中国土地面积的大小,有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的收视率——通过生动的、富有教育意义的、有说服力的数据、统计材料,学生们轻松地学习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②信息技术与教学形式相整合。教师有意识地突破传统班级授课制教学的局限,利用网络信息丰富、传播及时、读取方便、交互强等特性,让学生自己去查阅资料,把学习数学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如在《十进制计数法》、《数的产生》教学时,课前,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分析和处理,并以课件或网页的形式呈现给学生。

③信息技术与教学方法相整合。如他们在平时教学中的练习环节,将正确、错误的评价以及提示、指导、建议等信息及时反馈给学生;对学生的不同解题过程,通过网络在屏幕显示出来。这样不仅使学生很快地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加深学习体验,而且教师也可从中获得教学反馈信息,及时采取补救措施,使教学过程向教学目标靠近,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分层教学和个性化教学。

◆自然——增加信息量

《自然》课中讲授植物生长时,教师用电脑显示植物从发芽到开花、结果的全过程,学生看后一目了然,教师省去了许多枯燥的讲解。可见,现代教育技术中文字、声音、图像等的综合交互运用,使教学信息量明显增加,学生“感知→理解→记忆→应用”的学习过程缩短,教学效率明显提高。

此外,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还打破了时间、空间的制约,延伸和拓宽了教学时空,通过图像、声音、色彩和动画的信息传递功能,解决了因时空限制造成的教学难点,使学习内容变得易于理解和掌握,培养并发展了学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如《健康教育》中教学《消化器官》时,为了突破“认识食物被消化、吸收的过程”这个难点,可对照课本插图设计一组电脑动画画面,特别突出食物在口腔、胃部、小肠中的消化过程。不同器官分泌消化液的过程分别由动画小玩偶来操作,妙趣横生、形象生动。而吸收过程则由另一组动画同时进行。这样,学生在轻松有趣的气氛中对抽象的食物消化吸收过程有了初步了解。

在整个课题的实施阶段,我校课题组都按照“学习——内化——教学”这个思路培养学习型教师,教师的学习能力和教育教学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提升了课堂教学质量,真正实现了教学与科研的有机结合。

六、研究效果

本阶段研究活动展现了构建信息技术学习组织、培养学习型教师的一个大致流程:

首先,以学校领导和教师为主调研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和水平现状并找出存在的问题。

其次,分析调查结果,结合教师的实际情况确定研培方案。

再次,为研培活动的实施创建必要的条件。

最后,实施研培活动并进行简要的效果测评。

本阶段研培活动从总体上看达到了预期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教师积极地参与,并逐步意识到自己是研培主体;教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学习能力的意识、态度、能力和水平有了一定的提升;通过案例分析、点评,教师对收集、整理、加工信息并运用于课堂教学的学科整合方式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活动中,家长、社区(西南交大)人员到会参与活动,初步达成了跨学科、跨单位的交流和对话;初步形成研究、培训共同体,即研究人员、社区、家长、教师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的共同体。

执笔:刘兴林

2004/10/16